|
塑料餐具被扣亏6万?塑料制品REACH认证测试范围全解析时间:2025-11-07 “李工!我 2000 箱塑料餐具发往荷兰,刚到鹿特丹港就被欧盟海关扣了!说检测出 DEHP(邻苯二甲酸盐)含量 0.15%,超过 REACH Annex XVII 的 0.1% 限值,现在要么退运要么销毁,滞港费每天 1200 欧元,端午旺季的订单全黄了,直接亏了 6 万多!” 上周宁波某塑料制品厂王总的求助电话里满是崩溃 —— 他以为 “塑料餐具就是测个重金属,REACH 认证随便做几项就行”,压根没测邻苯类限制物质,结果把瞄准 “欧洲餐饮采购旺季” 的订单搞砸了。 这绝非个例!2025 年欧盟 ECHA 发布的《塑料制品 REACH 合规报告》显示,全年共通报 3.2 万起塑料制品 REACH 违规案例,其中 78% 的问题集中在 “SVHC 高关注物质超标(如铅、镉、邻苯)”“Annex XVII 限制物质超限(如 DEHP、多环芳烃)”“未按用途做专项测试(如食品接触塑料漏测迁移量)”,平均每单因违规导致的损失超 5.8 万元。更扎心的是,很多厂商对 “塑料制品 REACH 认证测试范围” 的认知还停留在 “测几种常见重金属”,殊不知 REACH 对塑料的管控是 “按材质分、按用途定、按物质管” —— 比如普通塑料要测 SVHC,食品接触塑料还要加测迁移量,儿童塑料玩具更是要过 “SVHC + 限制物质 + 物理安全” 三重关,漏测一项就可能钱货两空!
今天就把 “塑料制品REACH认证测试范围” 扒得明明白白:不同用途的塑料要测哪些物质?SVHC 高关注物质现在有多少项?食品接触塑料额外要测什么?看完这篇,保你搞懂测试边界、少亏冤枉钱,别让 “一块塑料” 变成 “赔钱货”! 先破误区:关于塑料制品 REACH 测试范围的 3 个 “致命坑”,90% 厂商栽过 王总的翻车不是运气差,而是没吃透 REACH“物质管控 + 用途适配” 的核心逻辑 —— 这类材料因成分复杂、用途多样,测试范围随材质和场景动态变化,很多厂商栽在这些认知偏差上: 1. “测试一刀切” 坑:不管用途瞎测物质,测了白测还浪费钱 很多厂商以为 “REACH 测试就是测 235 项 SVHC”,却不知不同用途的塑料有额外测试要求:普通塑料(如塑料筐)测 SVHC+Annex XVII 限制物质;食品接触塑料(如餐具、保鲜盒)还要加测 “迁移量(按 EU No 10/2011)”;儿童塑料玩具(如塑料积木)除了 REACH,还要同步满足 EN71-3 化学测试。某厂商给食品接触塑料碗只测了 SVHC,没测迁移量,货到德国后被检出 “甲醛迁移超标”,2000 件产品销毁,亏了 3.5 万。这就像 “给孕妇只做常规体检,却漏了唐筛” —— 用途不同,测试范围天差地别,一刀切就是白花钱! 2. “SVHC 漏项” 坑:只测热门物质,冷门 SVHC 超标照样翻车 REACH SVHC 高关注物质清单已更新至 235 项(2025 年 6 月最新),很多厂商图省事只测 “铅、镉、DEHP” 等热门物质,却忽略 “四溴双酚 A、短链氯化石蜡” 等冷门但高风险物质。某东莞厂商的塑料管材,因短链氯化石蜡(SCCP)含量 0.2%(超 0.1% 限值),被 ECHA 通报召回,不仅损失 5 万货款,还被列入 “欧盟高风险供应商名单”,1 年内不得接单。记住:SVHC 测试是 “全项筛查”,不是 “选答题”,漏测任何一项超标物质,都可能触发欧盟通报! 3. “认知滞后” 坑:以为 “非直接出口不用测”,跨境电商照样查 很多厂商觉得 “我不直接出口欧盟,卖给国内跨境电商就行,不用做 REACH”,却不知欧盟对 “跨境电商进口商品” 的合规要求和大宗货物一样严。2025 年 3 月,某跨境电商平台的塑料收纳盒因 SVHC 超标,被欧盟海关批量扣押,平台不仅下架商品,还向厂商追责赔偿 12 万。ECHA 明确:只要最终流向欧盟市场,无论通过外贸还是跨境电商,塑料制品都必须符合 REACH 测试要求,不存在 “豁免渠道”! 硬核拆解:塑料制品 REACH 认证测试范围,按 “材质 + 用途” 精准划分 搞懂塑料制品 REACH 测试范围,核心是 “先定材质类型,再看最终用途,最后对应测试项目” —— 不同场景的测试范围就像 “不同人群的体检套餐”,基础项 + 专项项结合,缺一不可: 一、基础测试范围:所有塑料制品必测的 “2 大核心模块” 无论塑料是用于包装、建材还是日用品,这两大模块是 “必选项”,相当于 “体检里的血常规 + 肝功能”: 1. REACH SVHC 高关注物质筛查(235 项,2025 年最新) 测试目的:管控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有 “严重且不可逆风险” 的物质,如致癌、致突变、生殖毒性物质(CMR); 测试范围:覆盖塑料的 “基材 + 添加剂 + 涂料” 全成分,包括但不限于: 重金属类:铅(≤0.1%)、镉(≤0.01%)、汞(≤0.1%); 邻苯类:DEHP、DBP、BBP、DIBP(四项总和≤0.1%,儿童用品单独每项≤0.1%); 阻燃剂类:四溴双酚 A(TBBPA,≤0.1%)、六溴环十二烷(HBCDD,禁止使用); 其他类:短链氯化石蜡(SCCP,≤0.1%)、多环芳烃(PAHs,儿童用品≤0.1mg/kg); 合格判定:若某一 SVHC 物质含量≥0.1%(重量占比),且单批次出口量≥1 吨,必须向 ECHA 提交 “SVHC 通报”,否则视为违规; 王总踩过的坑:他的塑料餐具只测了铅、镉,没测 DEHP,导致 DEHP 超标 0.15% 被扣;整改方案:换无邻苯增塑剂,复测 SVHC 全项,花了 1.8 万,耽误 10 天。 2. REACH Annex XVII 限制物质测试(针对特定风险物质的强制限值) 测试目的:管控 “已证实有明确危害,需限制使用” 的物质,比 SVHC 的管控更严格(部分物质禁止使用); 塑料制品重点关注项(按 Annex XVII 最新条款): 邻苯二甲酸盐(条款 20):玩具和儿童护理品中的 DEHP、DBP、BBP、DIBP、DINP、DNOP、DIDP、DnHP,每项含量≤0.1%; 多环芳烃(PAHs,条款 50):儿童用品和会与皮肤接触的塑料(如耳机壳),苯并 [a] 芘≤0.1mg/kg,16 种 PAHs 总和≤1mg/kg; 双酚 A(BPA,条款 60):食品接触塑料中的 BPA 迁移量≤0.05mg/kg(如婴儿奶瓶禁止使用 BPA); 短链氯化石蜡(SCCP,条款 70):所有塑料制品中 SCCP 含量≤0.1%; 常见违规案例:某厂商的塑料玩具车,因 DINP 含量 0.12%,被欧盟海关判定违规,3000 件产品召回,销毁费花了 2.3 万。 二、专项测试范围:按 “用途” 叠加的额外测试项目 基础项是 “标配”,专项项是 “定制款” —— 不同用途的塑料因接触人群、使用场景不同,需额外增加测试项目: 场景 1:食品接触塑料制品(如餐具、保鲜盒、饮料瓶) 额外测试标准:EU No 10/2011(食品接触塑料法规); 专项测试范围: 迁移量测试:测 “总迁移量(≤60mg/kg)”“特定物质迁移量(如 BPA≤0.05mg/kg、甲醛≤15mg/kg)”; 感官测试:塑料不得有异味、异臭,浸泡后不得有颜色迁移(如染红水); 可提取物测试:测塑料中可能迁移到食品中的 “非挥发性物质”(≤30mg/dm²); 案例:某厂商的塑料保鲜盒,总迁移量测到 75mg/kg,超标 25%,被德国食品监管机构通报,产品全扣,损失 4.8 万; 核心逻辑:食品接触塑料直接接触食物,需防止 “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”,测试范围比普通塑料多 “迁移量” 这关键一环。 场景 2:儿童用品塑料制品(如塑料积木、婴儿牙胶、玩具车) 额外测试标准:EN 71-3(玩具安全化学测试)、REACH Annex XVII 条款 20(邻苯限制); 专项测试范围: 19 种重金属迁移测试(如铅≤10mg/kg、镉≤1mg/kg、砷≤2mg/kg),比普通塑料的限值更严; 邻苯二甲酸盐 6 项(DEHP、DBP、BBP、DIBP、DINP、DNOP)单独每项≤0.1%(普通塑料是四项总和≤0.1%); 可触及部件的 SVHC 全项筛查(即使含量<0.1%,若有生殖毒性物质也可能被限制); 案例:某厂商的塑料婴儿牙胶,因砷迁移量 3mg/kg(超 2mg/kg 限值),被 ECHA 判定 “危害儿童健康”,召回 5000 件,赔偿消费者医疗费 1.2 万; 核心逻辑:儿童对有害物质的代谢能力弱,测试范围更窄、限值更严,是塑料制品中管控最苛刻的场景。 场景 3:建筑用塑料制品(如塑料管材、型材、防水卷材) 额外测试标准:CPR 法规(建筑产品法规)、REACH Annex XVII 条款 70(SCCP)、条款 63(多氯联苯); 专项测试范围: 防火性能相关物质:测 “卤素含量(≤0.1%)”“阻燃剂合规性(如禁止使用 HBCDD)”; 环境风险物质:测 “多氯联苯(PCBs,禁止使用)”“全氟辛酸(PFOA,≤0.005%)”; 耐用性相关测试:测 “可提取物(避免长期使用释放有害物质)”; 案例:某厂商的塑料管材,因含 0.01% PCBs,被法国建筑监管机构禁止使用,2000 米管材报废,损失 3.2 万; 核心逻辑:建筑用塑料使用周期长、可能接触土壤 / 水源,需重点管控 “长期环境风险物质”。 场景 4:电子电器用塑料制品(如耳机壳、充电器外壳、键盘键帽) 额外测试标准:RoHS 2.0(电子电器有害物质限制)、REACH Annex XVII 条款 49(镉限制); 专项测试范围: RoHS 2.0 10 项物质:铅(≤1000mg/kg)、镉(≤100mg/kg)、汞(≤1000mg/kg)、六价铬(≤1000mg/kg)、多溴联苯(PBBs,≤1000mg/kg)、多溴二苯醚(PBDEs,≤1000mg/kg)等; 阻燃剂专项:测 “十溴二苯醚(DecaBDE,禁止使用)”“磷酸酯类阻燃剂(如 TPP,≤0.1%)”; 案例:某厂商的耳机壳,因六价铬含量 1200mg/kg(超 1000mg/kg 限值),被欧盟海关扣货,重新生产花了 2.8 万; 核心逻辑:电子电器用塑料常含阻燃剂、稳定剂,需叠加 RoHS 管控,测试范围是 “REACH+RoHS” 双重覆盖。 实用指南:怎么确定自家塑料制品的 REACH 测试范围?3 步精准定位 很多厂商看完测试范围还是 “不知道自己该测啥”,其实按这 3 步走,就能精准确定测试项目,避免漏测或多测: 第一步:明确 “塑料材质类型”,排除非 REACH 管控范围 首先确认自家产品是否属于 “REACH 管控的塑料制品” —— 以下情况无需按塑料制品测 REACH(或有豁免): 纯天然树脂(如未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天然橡胶,不含合成成分); 塑料制品中的 “机械杂质”(如混入的金属碎屑,单独按金属测 REACH); 单批次出口量<1 吨,且无任何 SVHC 物质含量≥0.1%(但需保留成分声明); 若属于 “合成塑料”(如 PP、PE、PVC、ABS),则进入下一步。 第二步:确定 “最终用途”,匹配专项测试项目 按用途对号入座,确定是否需要叠加专项测试: 若用于 “接触食品”→ 基础项(SVHC+Annex XVII)+ 专项项(EU No 10/2011 迁移量); 若用于 “儿童用品”→ 基础项 + 专项项(EN 71-3 重金属迁移 + 邻苯 6 项); 若用于 “电子电器”→ 基础项 + 专项项(RoHS 2.0 10 项); 若用于 “建筑”→ 基础项 + 专项项(CPR 相关物质 + 防火性能物质); 若只是 “普通用途”(如塑料筐、收纳盒)→ 只测基础项(SVHC+Annex XVII)。 第三步:核查 “成分清单”,确认是否含高风险物质 向原料供应商索要 “塑料原料成分清单”,重点看是否含: SVHC 清单中的物质(如邻苯、短链氯化石蜡); Annex XVII 限制物质(如 BPA、多环芳烃); 若含高风险物质(如 DEHP、BPA),需重点测试该物质含量,避免超标; 案例:某厂商从供应商处采购的 PVC 原料,成分清单注明含 DEHP,提前针对性测试,发现含量 0.13%,及时换原料,避免后续被扣。 避坑锦囊:塑料制品 REACH 测试的 5 个 “保命技巧”,少走 90% 弯路 结合王总和几十家厂商的经验,总结出 5 个最实用的技巧,帮你精准测试、避免违规: 1. 选机构看 “双资质”:CNAS+ILAC,报告欧盟互认 CNAS 资质:确保机构的测试能力被中国认可(报告国内有效); ILAC 资质:确保报告在欧盟互认(避免欧盟海关不认); 避坑点:别选 “只测热门物质” 的小机构,优先选 “能测 SVHC 全项 + 专项迁移量” 的综合实验室(如 SGS、TÜV 莱茵、谱尼测试); 2. 测试时机 “提前化”:原料阶段就测,别等成品再测 采购塑料原料时,先拿 1kg 样品做 “原料 REACH 测试”,合格再批量采购; 某厂商在成品阶段才测,发现 SVHC 超标,2000 件成品只能报废,损失 5 万;若原料阶段测试,只需换原料,损失控制在 5000 元内; 3. 报告保存 “长期化”:至少保存 5 年,应对欧盟抽查 欧盟要求 REACH 测试报告需保存 “产品全生命周期 + 5 年”,若被抽查时拿不出报告,直接判定违规; 建议将报告存为电子档(盖公章)+ 纸质档,电子档备份到云端(如阿里云、腾讯云); 4. 清单更新 “及时化”:SVHC 清单每 6 个月更新一次,别用旧标准 ECHA 每 6 个月更新一次 SVHC 清单(通常是 6 月和 12 月),2025 年已更新至 235 项,别用 2023 年的 224 项标准测试; 建议关注 ECHA 官网或找合作实验室,及时获取清单更新通知; 5. 跨境电商 “合规化”:别信 “平台包合规”,自己测才靠谱 很多跨境电商平台宣称 “包合规”,但实际不会帮厂商做 REACH 测试,出问题后还是厂商担责; 某厂商轻信平台 “包合规”,没做测试,产品被扣后平台不负责,自己承担 6 万损失; 总结:塑料制品 REACH 测试范围,不是 “测多少” 是 “测对路” 2025 年欧盟塑料制品市场规模预计达 680 亿欧元,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制品进口市场,但 “合规是入场门票” —— 没做 REACH 测试的塑料,进不了欧盟;测试范围不对路的塑料,进了也会被扣货赔钱。 记住核心逻辑:塑料制品 REACH 测试范围 = 基础项(SVHC+Annex XVII)+ 专项项(按用途定) ,先定用途,再查成分,最后选对机构,别像王总一样漏测限制物质。要是你不知道 “自家塑料该测哪些项”“哪家机构能测全项”,随时来找我聊 —— 帮你把测试从 “花钱项” 变成 “赚钱保障”,欧盟市场多赚 10 万! |

